07
2025
-
04
缠绕膜在跨境物流中的应用案例
作者:
中膜
在全球贸易日益频繁的今天,跨境物流已成为众多制造业、外贸企业、电商平台的核心支撑。然而,跨越国境的物流路线更长、环节更复杂、运输时间更久,如何确保货物在漫长的旅程中“安然无恙”,成为了供应链管理中至关重要的一环。
今天,我们以一家出口型制造企业的真实案例,来深入了解缠绕膜在跨境物流中的关键应用场景——不仅仅是“包一包”这么简单,它其实是整个国际运输安全体系中不可或缺的“第一道防线”。
一、客户背景:出口量年增,货损率居高不下
这家客户是一家位于西南地区的家具制造企业(以下简称“A公司”),主要出口欧美市场,每月约有80~100个40HQ集装箱发往海外。由于产品体积大、重量重、表面易磨损,包装和运输的安全性一直是他们最头疼的问题。
A公司早期的托盘包装方案较为简单:使用薄款拉伸膜人工包裹,再搭配打包带或护角板。但这种方式在本地配送尚可应对,一旦进入跨境物流环节,问题就接踵而至:
1、海运过程颠簸严重,货物倾斜、散包时有发生;
2、拉伸膜易破,湿气与盐雾渗透后造成包装层脱落;
3、目的港客户投诉货损频繁,退货或索赔导致运营成本上升;
4、人工包装效率低,发货周期被拖慢。
跨境物流之路,本就山高水远,这些问题让A公司在每一次发货时都提心吊胆。
二、解决思路:重新认识缠绕膜的作用
在一次展会上,A公司了解到了我们中膜公司提供缠绕膜解决方案。我们为其进行了现场诊断与定制化建议,提出了以下几个核心方向:
1. 采用高拉伸比+耐穿刺型缠绕膜
为确保缠绕过程中不易断裂、在海运中具备长期包覆性,我们推荐使用特种材质的缠绕膜,具备以下特性:
1>拉伸率达250%以上,能够提供更紧密、更稳固的包裹效果;
2>耐穿刺能力强,不易因货物棱角或运输过程震动而破膜;
3>更强的抗潮性,降低海运环境下水汽对包装的影响。
2. 引入“底托+十字缠绕+顶部保护”结构包装法,我们设计了一套标准的缠绕结构:
1>在托盘底部先进行水平缠绕,增加底部稳定;
2>再进行上下十字形缠绕,提升整体抗位移能力;
3>最后覆盖防水保护膜或护角,加强顶层保护。
3. 标准化操作流程+设备辅助
我们建议在出货仓库引入半自动缠绕设备,使得缠绕膜拉伸比更可控、圈数更标准,避免人为差异导致包装不一致。
三、落地成果:运输安全与成本双重改善
经过两个月的持续优化与推广,A公司逐步将原有包装方案替换为我们中膜定制的缠绕膜方案,并在出口前的最后一道包装工序中全面引入自动缠绕机。其变化是显而易见的:
成果一:货物稳定性大幅提升
货物在集装箱中从原来偶有散包,变成了“如磐石般稳定”。多次运输记录显示,即便在欧洲到港后再经过卡车中转至内陆城市,包装依然完好无损。
成果二:货损率下降 80%
客户反馈中,因包装破损导致的索赔投诉显著减少,甚至部分客户主动表示“可以少用防护板”,信任度提升。
成果三:出口效率提升,包装标准更统一
缠绕设备加持下,一个人可完成原来2~3人才能完成的托盘打包任务,效率提升超过60%,包装美观度和专业度也更高。
成果四:整体包装成本下降 20%
虽然使用的是更高性能的缠绕膜,但通过减少膜耗、减少人工、降低破损带来的间接损失,综合下来每个集装箱的包装成本反而降低了。
四、缠绕膜的价值,不止“缠一缠”那么简单
这个案例充分证明,缠绕膜早已不是“只要能缠住就行”的简单耗材,而是一项融合材料科技、包装设计与流程管理的综合工具。在跨境物流这样长链条、高风险的运输环境中,它更像是“隐形的保险”:替你保护货物,降低风险,赢得客户。
而且,不同行业、货物类型、运输方式所需的缠绕膜方案也大不相同。只有真正“因物制膜、因程定法”,才能让缠绕膜发挥最大的价值。
五、写在最后:助力中国制造走向世界
在全球化的浪潮中,无论是出口家具、机械设备,还是电子产品、家用电器,每一件走向海外市场的货物都承载着品牌的声誉与企业的希望。缠绕膜虽小,却关乎大局。
如果你也正在从事跨境贸易,或者正面临出货安全、包装成本等方面的困扰,不妨重新审视一下:你的缠绕膜,是否真的用对了?
中膜集团提供跨境物流定制的缠绕膜产品与一站式包装优化服务,帮助企业构建从“出厂到落地”的包装安全屏障。让中国制造,不止于出口,更走得安全,走得长远。
上一条
上一条
最新动态
2025-07-17
雨季/高温天气,缠绕膜包装要注意什么?
缠绕膜作为最后一道包装防线,其稳定性与耐候性能的高低,直接影响产品的运输安全与品牌形象。因此,合理选择耐候性更强的缠绕膜,并在包装、储存等环节采取相应措施,是提升包装质量、降低货损率的关键。